首届“巴渝地名大会”圆满落幕
社会合力, 助力巴渝文脉生生不息

5月17日,由重庆市社科联、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民政局、四川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川外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重庆长嘉文旅、重庆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川外地名研究中心、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共同承办共同支持的“首届巴渝地名大会”决赛在白象街非遗文化体验中心举行。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北坪教授、重庆市社科联普及部部长周绍新、重庆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副处长王可、重庆市渝中区民政局局长马佳、副局长黄博及各媒体嘉宾出席活动,与现场观众共同见证这场以地名为载体的文化赛事。
以赛为桥,激活文化记忆

此次地名大会报名人数达1443人,来自市内外104个不同单位,其中小学9所、中学11所、大学35所、社会单位49个。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最终12名选手脱颖而出晋级决赛,选手们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临场应变能力,生动诠释了巴渝地名的文化内涵。经过综合评审,评选出6名获胜选手,现场为他们颁发获奖证书及现金奖励。值得一提的是,比赛间隙,来自沙坪坝实验一小的同学们进行了重庆地名朗诵表演。孩子们的表演不仅为赛事增添了活力,更代表着地名文化的薪火相传,以新生力量接续文脉。
协同发力,书写传承脉络

本次大会是政企校三方联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共护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政府搭台、企业助力、学界赋能的协同模式,让地名文化从“纸上档案”走向“大众记忆”,为城市文脉传承注入持久动能。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北坪教授表示:“地名是城市的活态记忆,举办大会旨在创新传播,唤醒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地名文化真正走到群众身边。”市民的踊跃参与也印证了巴渝地名的蓬勃生命力,用行动诠释“守护地名就是守护乡愁”。“这次参赛不仅是为荣誉,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更应该积极参与地名传承,用我们年轻一代的声音讲述地名背后,我所热爱的这片土地独有的故事。”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一学生李浩铭在赛后采访中说道。
创新实践,探索传承新路

除了举办地名大会打造响亮文化品牌,在社会层面掀起地名文化热潮以外。重庆民政相关部门近年来始终不断通过多维创新持续探索文化传承路径。2023年,重庆市民政局就联合了渝中区政府打造全国第一家省级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重庆区划地名文化展示馆,而今天也正好是展示馆开馆两周年。展示馆以数字科技赋能展陈丰富群众体验,研学进校园筑牢青年文化自信基石的创新实践形式双线并行,推动地名文化传承焕发新活力。
以文化人,赓续巴渝文脉
这次地名大会,是继川外地名研究中心自2021年开始,连续举办四届重庆地名大会的基础上,与重庆地名文化保护与城市精神传承科普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语言服务研究中心、中国地名协会联袂策划的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切磋交流平台。在国际秩序剧变、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本次地名大会以“地名镌刻巴渝史,烽火淬成山城魂”为主题,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学生与广大群众的爱国热忱,以文化人。
地名,是镌刻山河岁月的密码,更是赓续城市精神的纽带。大会虽已落幕,但文化传承永无止境。巴渝大地正以创新之力,让历史地名焕发时代光彩,未来,也将持续深耕巴渝地名故事挖掘,顺应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和中国文化出海浪潮,将巴渝地名的文化符号推向世界舞台,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听见巴渝大地上的地名故事和山河史诗。
主办单位
重庆市社科联
重庆市渝中区委宣传部
重庆市渝中区民政局
四川外国语大学
承办单位
川外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重庆长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重庆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
川外地名研究中心
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
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
组织策划
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
重庆地名文化保护与城市精神传承科普基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语言服务研究中心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地名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