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研究中心
 
 
 

热点文章

· 跟着地铁学地名·尖顶坡
· 山与城·寻味老地名|我...
· 山与城丨杨家坪、谢家湾...
· 跟着地铁学地名·璧山站
· 探寻重庆地名 弘扬巴渝...
· 你知道千厮门大桥名字的...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

 

 

研究地名,就得把冷板凳坐热,从冰冷的文献和古籍中寻找它的由来,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走访询问当地老人,了解这个地方的前世今生在采访中,周文德教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我们介绍如何研究地名,好像能看能从他的眼中看到闪烁的光芒,感受到对这份事业的挚爱。

人物简介:周文德,男,博士,教授,四川达州人,1964年生。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地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中国文字学会理事、重庆市语言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内外多家期刊审稿专家。主要从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地名与地名用字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重大、一般各1)、省部级项目6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省级科研、教学成果奖3次。曾受国家派遣在土耳其、韩国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多次应邀参加在日本、韩国、香港、澳门等地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

一份选择一份坚持

在四川师范大学完成本科学历的周文德,一直没有停止对学习的追求。1988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1997四川大学系,完成汉语语言文学硕博连读;2004年来到川外组建中文系。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文德教授听到著名语言学家赵振铎的演讲,讲述了苏联先进的地名研究理论,以及地理对于国家的作用等,这些都激发了周文德教授浓厚的兴趣。而且,周文德教授当时已经在语言、历史和地理上有了一定研究和理解,这对于研究地名这种交叉学科来说,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先机。同时,当时中国对于地名的研究普遍不够重视,相对偏门,这也坚定了周文德教授在这方面下大力气研究的决心,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厚重、历史渊源悠久、地域幅员广阔,怎么能在这个方面甘于人后呢!这是他当时内心深刻的呐喊。从此,周文德教授便走上这条研究之路,这一走就是17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从北京的苏家坨,到重庆的李家沱,周文德教授讲述了同音不同字表面上看是北方择高台而居,南方逐水而栖的不同生活方式,而更深层次反应的是南北方人民对所处环境与地形地势的认知差异;从君士坦丁堡到十里堡再到瓦窑堡,周文德教授讲述了同字不同音源于国内国外不同地方的战略意义,以及不同的方言俗成的历史背景。简简单单的两个内容,周文德教授侃侃而谈,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反应出他对这项研究的一丝不苟、深入细致,也见证他在无数夜晚潜心苦读,走遍大江南北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省级科研、教学成果奖3次,多次应邀参加在日本、韩国、香港、澳门等地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

一份引领一份希望

坚持文化自信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时,全国也越来越重视对于地名的研究,国家语言委、民政部、中央电视台都参与了进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主动愿意从事这项研究,一切欣欣向荣,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前进。地名的准确名称、准确叫法,对于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影响和重要意义,守住地名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守住乡愁,地名也是一个社群的代表,意义重大,周文德教授笑着说。地区的建设要进行系统的规划,火车地铁要有准确的站牌,快递外卖要有准确的地址,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强盛、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的全面普及,都为此项事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谈到这里,周文德教授望向远方,他看到了这项事业的远方,仿佛看到大江南北、山川湖泊都有了它们自己真正的名字

地名研究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周文德对后辈们寄予厚望,“首先一定要有热爱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动力,做研究是要有情怀的,坐好‘冷板凳’,静下心来多读书。用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形容地名研究,恰如其分。地名是科学、历史、文化与社会的综合体,既要注重其科学性,又要注重其社会性,要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相信我们青年朋友会为地名文化的发掘、保护与传承奉献智慧!贡献力量的!”。

川外地名研究中心地名文创工作室成品展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站内搜索: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

电话:023-65099083/65257126

邮编:4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