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研究中心
 
 
 

热点文章

· 安徽“六”安风波揭示的...
· 九龙坡:铺字为何变成坡
· 探寻重庆地名 弘扬巴渝...
· 勤勤恳恳做学问为每个地...
· 川外地名研究中心召开两...
· 段文华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服务 > 地名科普 >


“首届巴渝地名大会”科普篇|巴渝地名的由来(二)

 

首届巴渝地名大会

地名镌刻巴渝史,烽火淬成山城魂

初赛报名:4.15 --- 4.25

初赛时间:4.26日上午10:00

文末扫码报名(不收取任何费用)

 

重庆的地名如同江畔的礁石

镌刻着水文密码与人间烟火

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名字

是山河写给城市的信笺

 

磁器口

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北宋时名为“白崖场”,因山壁泛白得名。

明建文皇帝避难龙隐寺,赐名“龙隐镇”。清乾隆年间,镇民发现优质陶土,聚集二十余家瓷窑,青瓷沿江远销,“磁器口”由此声名鹊起。

如今茶馆飘香处,依稀可闻昔日瓷片碰撞的清脆回响。

 

弹子石

南岸弹子石,传说大禹治水时降服恶龙,龙珠坠落化为江心巨石,形似弹丸而得名。

这块直径15米的礁石,枯水期仍浮出水面,清代《巴县志》记载其“石状如弹,潮退则见”。

江边“晾经石”还留有佛经刻痕,见证着巴渝先民对江河的敬畏与想象。

 

通远门

渝中通远门,重庆九开八闭城门中唯一不临江的陆路城门。

宋代为防蒙古铁骑,在鹅岭山脊凿出这道险关,门名取自“通联远疆”之意。

1929年重庆首条公路由此破墙而出,城砖上至今嵌着民国时期的铁制路标,茶客们也仍在此谈论七百年前的烽烟。

 

海棠溪

南山下的海棠溪,得名于宋代遍植海棠的溪谷。

清人王尔鉴将“海棠烟雨”列为巴渝十二景,每逢春雨,溪畔云雾缭绕,花瓣逐水入江。

抗战时期,画家徐悲鸿在此绘就《巴人汲水图》,让这条消失的溪流永远定格在艺术史中。

 


重庆市规划局近年普查出2.4万个历史地名

正在通过二维码铭牌

让每个地名“开口说话”

2025年“巴渝地名大会”

邀您细听街巷深处的山河密语。

 




主办单位

重庆市社科联

重庆市渝中区民政局

四川外国语大学

 

承办单位

川外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重庆长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重庆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

川外地名研究中心

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

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站内搜索: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

电话:023-65099083/65257126

邮编:4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