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研究中心
 
 
 

热点文章

· 安徽“六”安风波揭示的...
· 九龙坡:铺字为何变成坡
· 探寻重庆地名 弘扬巴渝...
· 勤勤恳恳做学问为每个地...
· 川外地名研究中心召开两...
· 段文华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服务 > 地名科普 >


“首届巴渝地名大会”科普篇|解码重庆易误读地名(二)

 

初赛报名:2025年4月15日一4月25日

初赛时间:2025年4月26日上午10:00

报名渠道:文末扫码报名

 

在重庆地名的迷宫中穿行,每个转角都可能遇见跨越时空的文化邂逅。

那些被现代人视作“难字”的地名,实则是打开巴渝文化基因库的密钥。

当我们以敬畏之心轻叩这些沉睡的语音化石,一段段尘封的文明记忆便会在山水之间苏醒。

 

黄桷(jué

“桷”常被误读为“角”,正确读音为“jué”。

这个在《营造法式》中特指方椽的古建筑术语,因明清移民广植黄桷树而得名。

南山古道旁的百年黄桷树,其板根形态暗合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家族谱系——主根如原乡血脉,侧根似入川支系,共同织就巴渝独特的移民文化网络。

 

崇龛(kān

“龛”字常被误读为“lóng”或“gān”,实为“kān”。

《说文解字》释为“龙貌”,实则特指供奉神佛的石室。

这座得名于南朝“崇敬佛龛”的古镇,却在历史长河中演变为道教圣地——陈抟老祖故里。

琼江河道天然形成的太极图,其阴阳交汇处的石龛遗址中,2018年出土的宋代“先天图”碑刻,其卦象排列竟与当地方言"龛"字的声调曲线形成镜像对称,见证着佛道文化在此地的神奇交融。

 

庹(tuó家坳

“庹”字常被误读为“度”,正确读音为“tuó”。

这个古老量词在《仪礼》中记载为“两臂横伸之长”,却在武陵山深处演变为独特姓氏。

清代《彭水县志》记载的“庹氏量山”习俗,族人用双臂丈量土地时吟唱的《开山谣》,其拖腔与“庹”字发音共鸣。

2020年修缮古吊脚楼时发现的清代地契,其边界标注仍以“三庹半”为单位,木梁上刀刻的波浪纹饰,恰似人臂伸展的声波图谱。

 

硌(gè

这个消失在地图中的古地名,“硌”读“gè”,“碛”读“qì”,特指江中砾石滩。

清代《巴县志》记载的硌碛码头,船工们通过观察鹅卵石纹路判断水位,其经验口诀中的双声叠韵现象,恰是古汉语发音特征的活态呈现。

 

瀼(ráng

 “瀼”字常被误读为“嚷”,实为“ráng”。

这个描述“露浓貌”的生僻字,因古代盐运水道雾气弥漫得名。

宁厂古镇残留的盐道碑刻上,“瀼”字的多种异体写法,折射出不同时期移民带来的方言流变,恰似盐粒在时光中结晶的文化层。

 

当我们用正确读音唤醒这些沉睡的地名,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每个准确发音的字词,都是对先民智慧的致敬,是对地域文脉的传承。

地名不仅是空间坐标,更是流动的文化DNA,等待我们在攀登与穿越中,解码那些隐藏在声韵平仄间的文明密码。

 



主办单位

重庆市社科联

重庆市渝中区民政局

四川外国语大学

 

承办单位

川外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重庆长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重庆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

川外地名研究中心

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

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站内搜索: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

电话:023-65099083/65257126

邮编:4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