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壁皆山,山石如璧。璧山位于重庆西部,据唐《元和郡县图志》(公元806年)记载:“壁山县,本江津、万寿、巴三县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今茅莱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县,因山为名。”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批准璧山“撤县设区”。其实璧山地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其地处重壁山,依据地理位置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该地“山出白石,明润如玉”而得名。
这里素有“巴渝名邑”美誉,“金剑晴雪、东林晓钟、觉院夜雨、茅莱仙境、圣灯普照、虎峰马迹、凉伞云遮、石泉凝脂”等璧山古八景名载乾隆县志,真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
璧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汉墓石棺、明清石刻碑群质朴生动,正兴露德堂、朝元寺牌坊、何氏百岁牌坊等人文古迹成为重庆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拥有重庆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文庙。千百年来璧山人耕读传家、诗书济世,滋养孕育了代代如玉君子。据史书记载,仅明清时期,璧山位居翰林者多达六人,而重庆历史上的两位状元——冯时行、蒲国宝也均为璧山人。
在抗日战争期间,璧山作为战时陪都的卫戍区和重要迁建区,是抗战大后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璧山不仅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更成为风云际会的历史人文重地,郭沫若、吕凤子、刘雪庵等知名大家抗战期间都曾在璧山生活创作。
提起璧山,就不得不说起璧山的鼓韵文化。璧山独特的纯手工牛皮制鼓孕育出了独特的击打演奏方式,坚韧、振奋、向上是其特质,也代表着璧山人最核心的精气神。始于上古原始的大傩舞,表演森严神秘、威武雄健,有“千人唱、万人和,山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神韵,成为了人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安康的方式。
璧山大傩舞
璧山目前已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7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63个。比如,精美绝伦、让人叹服的正则绣、璧山微雕;有着繁杂滋味、鲜香诱人、让人垂涎的来凤鱼、白砍兔。可以说,走进璧山就是走进了一场视觉和味觉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