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巴渝地名大会”科普篇|巴渝地名的由来(一)
地名镌刻巴渝史,烽火淬成山城魂
首届“巴渝地名大会”
即将开赛
解码重庆地名的前世今生
重庆
坐拥山水的8D城市
于地名中浸润着自然与历史
从江湾到山脊
每个地名都是一把打开时光的钥匙
让我们循着这些“密码”
探寻雾都的记忆
初赛报名:4.15 --- 4.25
初赛时间:4.26日上午10:00
李家沱
在重庆,凡以“沱”为名的地标,都曾是舟楫往来的天然港湾。李家沱得名于长江在此形成的U形水湾,江水在此回旋,船只得以避风停泊。
据统计,重庆带“沱”的地名多达数百处,如唐家沱等,它们曾是巴渝先民“靠水吃水”的生活见证,也是商贾云集的码头缩影。
佛图关
佛图关的险峻地势,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古称“浮图关”源自楚语“於菟”(意为虎),因山脊如虎踞守咽喉要道而得名。
一江之隔的“鹅岭”,暗藏巴蜀古语密码:“峨且列”在土家语中意为“蛇虎横行的坡地”,如今化作绿意盎然的城市公园,历史的险峻与现代的诗意在此交融。
七星岗
重庆地名的演变,也是一部移民文化史。
抗战时期,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将“七星缸”(储水防火的七口石缸)雅化为“七星岗”,“九龙铺”改为“九龙坡”,以谐音赋予粗犷地名文雅气息。这种雅化既保留原有发音,又提升了文化质感,成为山城兼容并蓄的独特注脚。
四公里、五公里
南岸区的“四公里”、“五公里”,看似平淡无奇的地名,却承载着抗战记忆。
这些地名源于1938年修建的川黔公路里程碑,标注着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向外辐射的交通命脉。每一块路牌,都铭刻着民族救亡的步履。
如今的重庆
通过建立地名数据库、分级保护历史地名
让老地名不再消失于地图
这些名字不仅是地理坐标
更是城市文脉的基因
我们期待在“巴渝地名大会”
邀您一同触摸山水的年轮
聆听地名的故事

主办单位
重庆市社科联
重庆市渝中区民政局
四川外国语大学
承办单位
川外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重庆长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重庆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
川外地名研究中心
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
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