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研究中心
 
 
 

热点文章

· 跟着地铁学地名·尖顶坡
· 山与城·寻味老地名|我...
· 山与城丨杨家坪、谢家湾...
· 跟着地铁学地名·璧山站
· 探寻重庆地名 弘扬巴渝...
· 你知道千厮门大桥名字的...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


我中心商伟凡主任、周文德主任等受邀参加首届海口市地名文化研讨会

12月17日,首届海口市地名文化研讨会在海南中改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会议以“赓续地名文脉,讲好海口故事”为主题,旨在促进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提高海口地名文化的知名度,为海南自贸港的文化建设助力。



海南省民政厅高洪山副厅长、海口市政府杜欣能副秘书长受邀出席并为会议致辞。中国地名学会第三、第四届副会长,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原副所长、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商伟凡等六位地名文化专家受邀为大会作主旨报告。我中心主任周文德教授、副主任黄劲伟副教授、研究员马雪博士受邀在圆桌论坛上发言。




与会专家认为,海口市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名文化建设潜力巨大,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海口地名文化资源、拓宽海口地名文化应用场景、健全地名文化保护制度,积极推进海口地名文化建设,讲好海口地名故事,打造海口地名的闪亮名片。


       商伟凡 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原副所长、川外地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海口市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挖掘,在地名文化研究上大有可为的,依托地名文化研究和地名文化建设可以对红色文化、本土历史进行很好的宣教、传承。”

当天下午,受邀嘉宾围绕“将本土地名文化打造成为城市新名片”“将地名文化建设融入自贸港发展大局”等议题进行座谈交流,探讨海口地名文化保护宣传的新模式、新措施。与会专家学者踊跃发言,会议气氛热烈,收获丰厚。结合我中心的研究实践及研究成果,我中心主任周文德教授、副主任黄劲伟副教授、研究员马雪博士分别作了题为“以地名文化打造城市新名片”“地名文化保护的三点思考”“区域‘国际化’面临的地名问题”的发言。




周文德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将地名文化打造成城市新名片,是新时代的新要求,也是新发展格局下的新需求。如何让宝贵的地名文化遗产在数字人文时代焕发新活力、激发新情怀、抒发新感情?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川外地名研究中心在地名科普方面展开的“基、一会、一馆”建设,即:建成“重庆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以四川外国语大学名义与重庆市社科联主办地名科普活动“重庆地名大会”、协助重庆市民政局和渝中区人民政府联合建设“重庆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




黄劲伟副教授在发言中交流了他在地名文化保护方面的三点思考:(1)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注意区分地名文化和地理实体文化,从地名的命名(得名)、用名(使用)、治名(管理)、扬名(宣传)多个层面挖掘地名文化;(2)在地名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以及地名信息库建设时,应注意对地名生僻字的调查、编码、提案工作,让老百姓不仅说得出、写得出,还能打得出、显得出;(3)地名管理过程离不开专业研究团队,既要培养全国性的专家队伍,也要培养地方性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既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要让专业的人有平台和机会参与其中、实现价值。




马雪博士的发言紧紧围绕地名的国际化问题展开,她指出:(1)民众往往只知地名的方位标识功能,而对其主权、尊严、民族、文化特质认识不足,以致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地名被视作“怪、土”,也存在官方地名和民俗地名不一致的问题,影响对传统地名的保护与传承;(2)在地名的罗马化方面,不少人分不清地名的汉语拼音与外文翻译,地名标志的表述也不尽统一,容易因此引发社会舆情;(3)对外开放之后,地名在英、俄、日、韩等主要外语中的表述亟待规范,需要地名主管机关组织相关学者共同努力。

嘉宾们的发言“干货”满满。会后,活动主办方领导海口市民政局严音局长表示,将认真梳理此次地名文化研讨会的理论成果,将其充分运用到海口市当前正在开展的乡村著名行动和日常地名管理服务工作中,使地名文化建设真正落实到服务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处,收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




                                                                        (部分内容来自“海口之声”微信公众号,已获授权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站内搜索: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

电话:023-65099083/65257126

邮编:4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