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名与地名汉字
地名是一定地域的语言、文字标志,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地名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地域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积淀,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年轮和生活轨迹,是一种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承载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地名贮录着丰富的语言、历史、地理、经济、民族、社会等信息。中国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是世界上地名数量最多的国家,堪称地名资源的“富矿”。中国地名资源的“富”不仅体现在地名数量,也体现在地名的书写形式——汉字,特别是地名专用字。中国有十分丰富的地名汉字资源,这是一个地名研究的聚宝盆,也是汉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地名要用汉字去记录,用于记录地名的汉字就是地名汉字。地名汉字是汉字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汉字研究领域里,地名汉字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相对薄弱的。地名汉字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人们对地名汉字研究的关注度并不高,研究也欠深入。
理论上,任何一个汉字都可以用于地名,但,并不是任何一个可用作地名的汉字都能用在日常语言的普通词汇中去。
二、地名汉字的界定
地名汉字是指为记录地名而创制的汉字。有两种类型:(一)在历史上曾经是地名专用字,后来因各种原因而成为普通汉字者,如“江”、“河”、“州”、“巴”、“祁”; (二)从创制以来直到当前,一直作为记录地名的专用汉字,除了用于书写地名而外,没有其他的用法,如“塆”、“埔”、“沱”、“垭”、“ 峧”、“渭”、“浙”、“蜀”。上举第一类的地名专用字,仔细区分,又有两种情形,一是创制时只作地名专用字使用,没有别的用法,后来演变成别的用法,而不再作为地名专用汉字,如“江”、“河”、“州”;二是虽有别的用法,但仍然作为地名用字使用,如“巴”、“祁”。
地名汉字也可以作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地名汉字指能用于记录地理名称的汉字,包括曾经记录过地名但是现在不再记录地名的汉字,和仍在记录地名的汉字。狭义的地名汉字是指仅仅作为记录地名使用的汉字,也包括记录与地理名称有关的称谓的汉字。
地名汉字是就来源和使用两个方面而言的,就来源而言,只要这个字创制之初是用于记录地理名称的,它就是地名汉字,不管它后来做什么用,即造字本义是记录地名;就使用而言,虽然这个字创制之初并不是专为记录地理名称的,但创制之后在使用过程中也被用来记录地理名称了,这种字也是地名汉字。如:剅 (lóu),本是方言词,指堤坝下面排水、灌水的口子,亦称横穿河堤的水道。后来用于地名,如湖北省潜江县有蒋家剅。坨(tuó),本指形状大小不一的坚实的团块,后来用于地名,如天津市有王庆坨。
地名汉字中,有的是记录地名专名的,可称之为专名汉字,如“渭”、“浙”、 “蜀”;有的是记录地名通名的,可称之为通名汉字,如 “ 江 ”、“河”、“州”。地名汉字中,占绝对优势的是专名汉字,通名汉字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专名汉字泛化而来的,在创制之初是为记录专名而制造的汉字,“江”、“河”就是这样的。
三、地名汉字的数量
地名汉字是汉字大家族里的重要成员。甲骨文里,地名专用汉字的比例相当高,《说文解字》 也收录了不少的地名汉字。地名汉字究竟有多少,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刘保全 (2002):“据陈梦家研究,殷墟卜辞中所见的地名用字有500多个;许慎 《说文解字》 收录地名用字800多个,为全书所收单字的近十分之一;《现代汉语词典》 也收录了部分地名用字,计400多个。中国究竟有多少个地名专用字,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最近,电子行业标准 《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字编码字集第八辅助集》 (报批稿) 收录了GBK字符集库以外的地名用字2501个。据参与该标准起草的国家测绘局哈丹朝鲁先生讲,这些地名用字是从1∶25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选取的;如果依据1∶5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估计地名专用字在4000个左右,而且在更大比例尺地图上可能还要多。”不管怎么说,地名汉字在汉字大家庭中都是相当有份量的。
另据严军统计,《说文解字》 中,有地名汉字480个,主要是邑名和山、水地名。其中,邑名172个,水名175个,山名27个。许慎开创了一种字书说解地名汉字的范例,总结了先秦两汉地名用字的规律。就《说文》中的地名汉字数量而言,严军的统计与陈梦家的统计数目差距较大,主要是因为他们统计的范围不一样。严所统计的只是造字本义是书写地名的汉字;陈所统计的是记录地名的汉字,其造字本义不一定是书写地名。即使只按造字本义统计, 《说文》 中的地名汉字数量也不少了。
四、地名汉字的特点
地名汉字有自身的特点:地域性、稳固性、形义贴切性。
地名汉字大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这些具有一定地域色彩的汉字,往往与方言词联系紧密,又具有一定的方言色彩,特别是地名专用字,是地域文化和地域历史的反映,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有些地名汉字,在特定地域内通行,有特定的读音与意义。这些独特的地名汉字,既是我们研究地域民俗和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料,也是我们研究汉语方言和古音的珍贵材料。
地名汉字又具有相当强的稳固性。体现在字音和字形两个方面。地名汉字的读音往往十分稳固。地名汉字的读音并不因该汉字的一般用法的读音发生变化而变化,往往保留作为地名用字的特定读音,这是众所周知的。比如:会稽(ɡuì jī)山、大月氏(ròu zhī)、大宛(yuān)、瓦窑堡(bǔ)、费(bì)县、东阿(ē)县等。类似的汉字在地名中的读音与该字的通常读音并不一致,这是保留古音的缘故。地名汉字的字形相对于其他普通汉字而言,也要稳固得多。比如:屈原故里秭归县,“秭”字虽然生僻,仅此一用,但是,历数千年也不得擅改。纵然有建议“更改地名生僻字”,“秭归”可作“姊归”,但为使地名用字“保持相对稳定”,现在仍“不宜更改”。地名汉字基本上都具有形义贴切性。中国古代的地名汉字非常丰富,且具有鲜明的构字个性:形义贴切性。曾深入探索中国古代地名学理论并颇有建树的金祖孟先生就发现:“中国最古的地名,往往同一字包括专名、通名两部,如‘嵩’字,上半‘山’字为通名,下半‘高’字为专名;‘汾’字,左旁‘水’为通名,右旁‘分’字为专名;‘郿’字,左旁‘眉’字为专名,旁‘邑’字为通名。此外,如岐、岢、岱、崤、岷、崞、峄诸山名,汝、江、汶、沁、沂、沅、河、泌、沭、泗、洛、洙、洧、浙、淮、淝、济、淄、渭、湘、汉诸水名,邠、邢、邲、邳、邰、邽、郫、郢、郓、郑诸地域名,都是古代地名。这种古地名的产生,不仅是‘用字命名’,而且是‘造字命名’。”金先生所举诸字,构形简洁明了,构字个性鲜明。见形便知地名所在的地形特征,其读音标示了具体所指。真正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形义贴切。
有不少地名专用字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稳固性和形义贴切性。塆、坨、沱这样的这样的汉字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