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住在黑巷子的人当然都是穷人,那生活环境之差,现代人可能已经无法想象。有名有姓的黑苍虽然只有4条,无名无姓的就更多了。
在这重重叠叠的房屋中隐藏着几多黑巷子
重庆小巷天下绝。有云梯巷、一人巷、半边巷、巷中巷之类。或耸如云梯,或曲如游蛇,或一侧临崖,或一侧面壁,或窄得仅能容一人通过,或巷中别有一番天地,或被浓荫层层遮蔽,或有山泉终日叮咚,或有通衢之热闹,或无市声而清雅,几乎难以找到完全相同甚至相似的。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还有屋中巷,也就是要从人家房屋中穿过的巷道。
屋中巷有三种情况,一是因过街楼形成的。“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所谓穿心店,就是道路从人家的店铺中间穿过。穿心店上有楼,楼横跨街道,称为过街楼,那穿心店就形成了屋中巷。二是因吊脚楼形成的。重庆小巷依山而建,不少巷道从人家的吊脚楼下经过,如果那吊脚楼够长,或连排,也会形成屋中巷。三是因房屋挡了巷道形成的。迫于地形地貌,有的房屋不得不修在巷道中间,占了巷道,但又不得不留出过路的地方,于是只好让人穿屋而过,从而形成屋中巷。巷子在房屋中穿过,当然就黑,如果没有其他名字,就直接叫作黑巷子了。还有一种黑巷子,巷子外侧是修在悬崖上的吊脚楼,巷子里侧又是悬崖或城墙。修在外侧的吊脚楼将楼向里侧延伸,搭在里侧的悬崖或城墙上,一是可以增加房屋面积,二是让吊脚楼多一个方向的“靠”,使其更稳固。那楼下的道路就一片黑,当然也是黑巷子了。
过去,重庆城竟然有三条叫黑巷子的街巷,分别在临江门、朝天门和东水门。此外,黄沙溪也有一条黑巷子。朝天门黑巷子位于靠长江边的城墙外,1949年被“九二火灾”烧掉了,没有重建,早已消失。临江门的黑巷子在嘉陵江边的悬崖上,先是改名为嘉陵巷,1982年更名为光明巷,20世纪90年代临江门大拆迁后也消失了。东水门的黑巷子位于城墙外北侧的悬崖下,也曾被“九二火灾”烧毁,后来重建,更名为东水门顺城街。1980年又改名为东水门下巷,坚持到21世纪初修湖广会馆时才全部拆除。黄沙溪的黑巷子形成于清末,1935年与其它几条街巷合并后命名为交通街。
黑巷子里好歹能够躲避风雨,冬天夜晚,无家可归者往往就钻进巷子来。朝天门那条黑巷子有一吊脚楼叫十二楼,那楼下有一个大粪坑,竟成为许多无家可归者的栖身之处。1948年的冬天特别冷,一场大雪,不知冻死了多少人!
“黑”不是好颜色,黑巷子之所以要改名字,可能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黑巷子里人居环境极差。以东水门黑巷子为例,那小巷靠里一面是悬崖和岩厦,靠外是吊脚楼,顶上是吊脚楼的楼上,因而被完全遮住,有好几处甚至要从别人家的正屋里穿过。巷子又窄又有些弯曲,上下左右不见光,前后也难以看到巷口。即使是大白天,也黑瓮瓮的。如果遇到阴雨天,甚至黑如夜晚。一到晚上,巷子里就伸手不见五指了。外人从那巷子路过,碰碰撞撞也就在所难免。更麻烦的是,那巷子顶上就是翠微门(闭门)。当年,一条溪沟从大梁子(今新华路)顺着那山坡流下来的,从翠微门排放到长江里。随着居民增多,那溪沟被遮盖成了阴沟,翠微门外也修了下水道。可能是修建时偷工减料,那用条石修建的下水道没有完全封闭住,黑巷子里便终日流水哗哗。一下暴雨,那污水就溅到小巷里来,甚至溅到小巷人家的门里去。这样的黑巷子当然不能继续存在,对居住在黑巷子的人来说,拆迁改造当然就是福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