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旧城改造,一拆一大片,好几条甚至好几十条街巷的地面,修起几幢高楼,原来那丰富多彩的街巷以及那街巷名字也就消失,只能取一个地名,而且还半洋不土的,或者假装文雅、假装皇啊、御啊、帝啊之类,让人摇头。
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城乡面貌都在不断改变,一方面是大片大片的旧城区归于消失,另一方面是新城区还在不断向城市四周扩展。这样的趋势至少还将持续二三十年以上,必然给地名和地名文化带来深刻的变化。全国如此,重庆更是如此。
一是大量的旧地名将消失。虽然重庆的旧城改造已经进行了十多二十年,但依然还没完成。目前,到处都还在拆迁,都还在修建新的房屋。重庆老城建筑破旧,街巷狭小,拆掉一大片街区,结果只能修建一两幢高楼,原来那街区的地名可能有好几个甚至好几十个,新大楼修建起来后,不可能全都保留,于是大量的旧地名就只有消失。
典型的是临江门魁星楼,修起几幢高楼后,竟然让诸如洒金坡、九倒拐、丁字口、兴隆台、吉祥寺、磨子巷之类的几十条街巷的地名全部消失。朝天门海客瀛洲那下面,就有丰碑街、白鹤亭、东升巷、余家巷等好几条街巷,还包括了翠微门(闭门)的遗址。如今,下半城已经开始拆迁,以解放东路以南、储奇门到太平门那一大片街区为例,就有羊子坝、邮局巷、四方街、黄荆巷、人和湾、普安巷、解放巷、储奇门顺城街、储奇门行街等十来条街巷。如果这片街区重新修房屋,可能就只有几幢高楼,可能只能用解放东路的门牌号,那十来条街巷地名也就不可能再保留下来。
这看来虽然可惜,却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事实上,从市民政局的区域地名网上可以查到,如今渝中区竟然只有260多条道路地名,可能还没有原市中区的一半(渝中区比原市中区面积扩大了一倍还多),不知消失了几多!这样的趋势还在发展中,想阻挡也不可能。旧地名的消失也不是坏事,毕竟还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是地名中的通名将减少。旧时,街道、街区因地形、地貌、建筑等形态不同,街道也就分成了街、路、道、巷、胡同、弄、里、邨(村)之类不同的形态,仅街这种形状就有大街、小街、正街、后街、新街、老街、行街、横街、顺城街、河街之类,地名中的通名也显得丰富多彩。如今,反正是大马路,反正要汽车能够通行,于是街道的形态也就统一了,千篇一律没有了差异,最多也就是街道的宽窄不同而已,也就不需要再区分什么街啊巷啊之类,更不需要区分正与后、新与老之类。重庆城的小巷本来是独具特色的,诸如云梯巷、一人巷、半边巷之类,通过大拆迁,如今所剩无几,而且不可能新建。因此,不仅巷将消失,与巷相类似的诸如胡同、弄、里之类也只有消失。
路的主要功能是通行,街的主功能是交易,是商业。虽然现在路的两侧几乎都设有人行道,人行道旁往往也有商店,依然可以做买卖,但路主要还是强调通行,而现在的通行又主要是汽车的通行,汽车往往占有路的大部分路权,与传统的街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只有步行街还保留着街的主要功能,但是重庆的几条步行街依然叫路,例如解放碑步行街就是由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以及青年路、八一路等路组成。而且,步行街基本是广场形态,与传统的街已经大异其趣。虽然还有洋人街这样的地名,但那是公园娱乐场所,与街几乎风马牛不相及。看来,连街也将逐渐消失。这样,街道名称中可能只剩下一个路了,单一纯粹,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其实,按一般的理解,相对于街,路可能更宽阔一些。但是,北京城内东西长安街那样宽阔,却依然叫街,不叫路。取名为路,可能强调的是通行的功能,强调的是汽车的路权,让人总有一点异己的感觉,甚至还有一层隔膜。相对于路,街可能更有韵味,也更让人觉得亲切,还可能更“商业”一些。我们不是只说“逛街”而不说“逛路”吗?与路只强调通行的功能不同,街往往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如交流、信息、交易、休闲等更多的功能。取名街,隐含着强调行人的路权。为什么我们只命名路,而不能多命名一些像北城天街那样的“街”呢?为什么一定要让“街”逐渐绝迹呢?
近年来,大道这样的通名逐渐增多。旧时,只有连接城市之间的驿道才能被称为大道,例如重庆到万州的驿道称为东大道,重庆到綦江的驿道称为南大道。改革开放后,称大道的道路多了起来。到如今,虽然有限制,道路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命名为大道,但新的开发区往往都把道路修得又宽又洋气,于是大道就日益增长。大道增加,当然是好事,但大道强调的更偏重于通行,更偏重于汽车的路权,“大道”里包含的人性因素可能就更少,可能更加异化了。
三是建筑物或居住区之类的地名将大量增长。解放碑是指那碑附近的大片街区,并没有解放碑街也没有解放碑路,但解放碑作为地名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状况,历史上有,例如以城门为地名,没有朝天门路,却有朝天门这个大地名。随着现在的建筑物越修越大,往往一幢大楼就占了原来好几条街巷的位置,人们往往以建筑物为地标,指称那附近的街区,于是就有了诸如大都会、大剧院、三峡广场、重庆天地、时代天街之类的地名。还有如今的居住区,大多是楼盘、小区之类,一个楼盘往往几幢几十幢高楼,有围墙围住,占地动辄就是几百亩,所住之人动辄就要上万,于是那楼盘或小区的名称也就成为地名,而且越来越多。例如泰正花园、鲁能新城、新城丽都、五洲新村之类。
但是,不少楼盘取名取得怪,例如恶俗,总要带上一个什么“帝”呀“御”呀“皇”呀之类的字眼;例如名不副实,叫广场没有一块空地,叫花园连草木也那样稀少;例如没有特色,叫什么什么阳光的,江北有,南岸有,搞得人晕头转向。近年来,楼盘往往还要加上开发商的公司名,不是弄得相当复杂,就是弄得过分文雅,甚至弄得倒洋不土的,地名不像地名,楼盘不像楼盘,让人无所适从。虽然如此,这样的地名却在不断增长,每年全市至少要新增好几百个。笔者私下在想,诸如蜜糖、九寨印象、春风与湖、万科锦程、东原1891、煌华新纪元之类楼盘成了地名,让人怎么想呢?一个城市如果尽是这样的地名,不知叫不叫人腻烦?
四是道路增长门牌却将减少。如今楼盘越修越大,一个楼盘面向道路的一面甚至占了几十上百米。如果一条道路只有几百米,几个楼盘就可能将其霸占完。大都会广场甚至把周围四条街道各占了好几分之一,正阳街那边甚至占了二分之一。这样,就逼迫合并原有的街道,或者把新修的道路增长。即使这样,一条道路几公里长,却可能没有几个门牌号码。由于开发有先有后,如今门牌管理也相当混乱。
例如市司法局地处五红路和黄龙路交汇口,门牌编号为黄龙路4号,你却找不到黄龙路2号。市公安局门牌为黄龙路555号,那黄龙路只有一公里多长,无论如何也编不到200号,怎么就有555号了?原来,门牌编号甚至是由自己决定,高兴用什么号都可以。于是笔者家住兴盛大道96号,与两端的门牌号码相距不知多远。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按门牌号找地方也就相当难了。特别是那些新开发的道路,例如某某公司在金渝大道,那金渝大道从江北茅溪延伸到渝北礼嘉,几十公里长,如果不说其他地名与其配合,你去找吧,找死个人也恐怕找不到。可是,偏偏一些公交和轻轨车站就只用这样的地名,真有点要故意让人上当之嫌。以新溉大道为例,不同的线路有不同的新溉路站,不同的新溉路站竟然相距几百米。虽然有些很长的大道也可能编排了一段、二段、三段之类,或者东段、中段、西段之类,但依然难以改变地方难找的困惑。
五是楼盘或小区内部很可能要增加地名。一个楼盘那么大,一个小区内往往也有好几条道路,如果没有地名,找起来也相当困难。开始时,不少小区因开发时段不同,喜欢用A区、B区、C区来区分,于是就有了诸如C32-2-2之类的门牌号(那3要写小一点,放在C的右下角),像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让不少老年人莫名其妙。如今的小区修得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高档别墅小区,道路纵横交错,比原来临江门外那些街巷还要复杂,外面的人走进去不迷路才怪。于是一些小区物管方就按大学校园的作法,在小区内编排道路,给予命名,为业主减少麻烦。
六是老地名作为资源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随着老地名的逐渐消失,其价值反而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今开发商命名楼盘,除了附加自己的公司名之外,不是崇洋,弄个诸如地中海、国会山之类洋名字,就是故装高雅,弄个香溪美林、云满风正之类不着边际的雅名称,不伦不类的,让人莫名其妙。其实,老地名有老地名的价值,往往蕴含着历史的、地形地貌的、民风民俗的内容,如果加以利用改造,肯定更有意味。如今已经有开发商认识到这一点,例如长寿的长寿街,合川的文峰街之类。这样,既有新意,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些地名文化,值得提倡。大地名如此,小地名也将如此。